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宁夏交建:重奖科学技术创新人才 推动交通建设转型

  发布日期: 2025-01-19 来源:成功案例 

  1月12日,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交建)拿出近500万元重奖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其实早在2018年,这家企业就坚持每年用利润的10%作为研发基金。现阶段,仅自筹的研发经费规模就超过了1.1亿元。

  地处西北一隅,宁夏交建何以有如此魄力?该公司董事长张志涛表示:“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假如没有持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能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足。”

  当日,宁夏交建举办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大会暨首届青年创新大赛,获得表彰的先进个人及团队成为全场瞩目的明星。其中,“科学技术创新卓越奖”颁给了固废资源道路化综合利用及碳汇技术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金高达100万元。

  “每位成员都很激动!”团队负责人严升激动地和记者说,“奖励是对工作成绩的认可,更是对工作热情的鼓舞。我们将继续铆足劲搞创新,助推交通事业高水平发展!”

  在严升的带领下,团队自主研发多项技术,包括煤矸石路基填筑与绿色建材制备、粉煤灰路基填筑、钢渣全粒度道路资源化应用等,系列成果成功应用于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惠农至石嘴山段项目等实体工程。目前,相关项目已消纳粉煤灰、煤矸石等各类工业固废超300万吨,节约砂石料350万吨,减少碳排放约8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亿元。

  用张志涛的话说,“我们不搞只为拿奖评职称的研发创新”,而是专注以需求为导向。因此,宁夏交建构建了“研究院+子公司+技术小组”三级联动的研发创新体系,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在《宁夏交建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等三个文件的支撑下,企业不仅为研发人员提供了丰厚的薪酬,还设立了500万元的生活保障免息借款基金,每年发放超100万元各类创新奖励,给予有成果应用推广的研发创新团队持续的利润分配。

  近几年,宁夏交建牵头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攻克了行业技术难题30余项,获得专利、标准、工法等知识产权200余项,创建交通运输部首个固废类科技示范工程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批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示范项目的“双示范工程”,建成了国内首条固废“全路段、全断面、全层位”规模化利用高速公路。

  “宁夏交建是我区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为交通事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宁夏科技厅副厅长马龙表示。

  让他发出如此感慨的,是前不久该公司获得2024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项目——沙漠腹地公路修筑与风积沙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针对西部沙漠地区交通路网的发展需求与沙漠公路建设存在筑路资源匮乏、地质条件恶劣等问题的突出矛盾,宁夏交建围绕风积沙路基修筑技术、风积沙路基质量评价方法、风积沙资源化利用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风积沙干压法路基修筑技术,首创厚层风积沙路基修筑技术,同时集成创新风积沙液态粉煤灰、风积沙混凝土制备与应用技术。

  这项技术成果为我国首条穿越腾格里沙漠腹地的乌玛高速公路(青铜峡至中卫段)的建设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成功应用18公里穿沙路段,节省用水量超150万吨,节省常规筑路材料500万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

  另外,宁夏交建自主研发的高效环保的沥青再生剂、常温改性剂,不仅在宁夏多条高速公路及市政道路改扩建或养护工程中普遍的使用,更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重庆、贵州等地区示范应用,直接节约建养成本4亿余元,减排二氧化碳1.48万吨。

  然而,在宁夏交建副总经理、交通科技研究院院长惠迎新看来,“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经营理念,无法构筑新时代企业的“护城河”,唯有不停地改进革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国内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的领跑者,宁夏交建正在江苏、宁夏等地布局年产400万吨的应用产能。新材料能使工业固废利用率高达95%,相比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生产方式,可降低能耗85%、减少碳排放量90%。

  “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和产业化布局应用,既是宁夏交建在传统行业实践的新质生产力,也是依托科学技术创新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张志涛说,“我们将不断攀登,进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