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m6米乐官方入口app下载

“水稻上山”又火了!亩产最高788公斤、是否适宜推广网友吵翻了

  发布日期: 2023-11-10 来源:m6米乐官方入口app下载 

  原标题:“水稻上山”又火了!亩产最高788公斤、是否适宜推广,网友吵翻了

  去年年底,有专家高调宣布通过研发新技术已实现“水稻上山”,亩产最高788公斤,引发轰动。据报道,目前不少地区正在推广“水稻上山”。近期,随着云南部分地区陆续开始播种,“水稻上山”这一颠覆性技术再次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其实,水稻是水旱两栖农作物,可分为水作水稻和旱作水稻。水稻在水作条件下有一套生理机制,而在干旱条件下也有一套生理机制。“水稻上山”是“水稻旱种”的通俗说法。

  不过,水作水稻虽然产量高,但其用水量却比旱作水稻高出3-27倍。这也代表着在部分干旱缺水的山区,想要解决吃饭问题,只能另想他法。

  比如云南,属于山地高原地形,超过九成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和半山区,干旱缺水,旱地多、水田少,有的村庄只有旱地没有水田,水稻产量不足,水稻产能长期缺口较大,部分山区农民的口粮只能以玉米等杂粮为主。

  为了解决上述地区群众的吃饭需求,云南省历时十多年改良高山旱稻种子,使其具有耐寒、耐热、耐旱的功能。

  近年来,云南省选择在海拔1700米以下雨热资源丰富的中低海拔区旱地发展旱作杂交稻,也就是“水稻上山”,2022年云南省省级安排示范推广面积50万亩,示范推广区域覆盖11个州(市)59个县(市、区)。 2023年全省计划推广水稻旱作面积28.5万亩、产量10000万公斤以上。

  首先,改良旱稻种子。旱稻的种植早已实验,原来的传统旱稻在广西、云南等山区种植了很长的历史年限,当时的旱稻没有选种、育种的说法,产量也只有水稻的几分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改良,现在的高山旱稻已经技术成熟,精心选种后的旱稻种子具有耐寒、耐热、耐旱的功能。

  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和团队成功研发的“水稻旱地分蘖技术”,也是利用杂交优势选育的一系列新品种,使种子在旱地条件下与水田一样分蘖旺盛。

  其次,保证一定的用水量。根据新闻媒体报道,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栽培模式,“水稻上山”的用水量也不同。

  朱有勇此前受访时介绍,“水稻上山”要求年平均降雨量要超过1000毫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云南和贵州使用该技术没问题,但在干旱半干旱,降雨量只有400到500毫米的地区就做不成。”

  在内蒙古扎赉特旗,当地采用“滴灌栽培技术”的水稻旱种,每亩用水量仅需200至300立方米,比常规水稻栽培可节约用水70%以上。水稻常规栽培用水量为每亩800至1000立方米,最重要的包含叶面蒸腾、水面蒸发、地下渗漏三部分。

  公开报道显示,“水稻上山”的亩产量在500公里至788公斤,云南部分地区的亩产量甚至传统水作水稻。

  去年10月16日,朱有勇以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驻村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在党代表通道受访时郑重宣布:他和团队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让农民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朱有勇说,“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当年当地推广了10万亩,他所在的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总产28万公斤。“我们村277人,人均超过了1000公斤。”

  2021年,朱有勇院士率领云南农大旱地水稻技术团队来到澜沧县,在竹塘乡蒿枝坝村民小组的山地上,试验旱地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官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竹塘乡就种植水稻旱种8761亩,最高亩产788公斤,平均亩产397.6公斤,总产量348.34万公斤。2022年9月,专家组对蒿枝坝旱地水稻现场称重得出了结果——平均亩产690.9公斤,比传统旱稻产量提高了近400公斤。

  据经济日报报道,2016年,内蒙古扎赉特旗引进旱作水稻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000亩试验种植一举成功,实现了水稻亩产500公斤,每亩纯效益达到800元至1000元。

  当地官员介绍,旱作水稻每亩投入约600元,亩产可达1000斤。“由于土质好、米质好、米饭口感香甜,稻谷收购价格每斤都在1.6元以上,亩纯收入不低于1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除了灌溉条件、地块区位之外,气候、虫害、管理经验等因素也都会影响“水稻上山”的产量。

  少数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创新型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育种技术、种植技术等都为水稻成功“上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水稻上山”的实际亩产量,不少网友认为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水稻种植示范田里实现的最高亩产788公斤,在缺水的山区实际种植时并不能够实现,因为平原地区水田亩产才500公斤左右。而云南省官方确定的“2023年全省计划推广水稻旱作面积28.5万亩、产量10000万公斤以上”,也无意中证实了实际的亩产量约350公斤。

  至于种植成本,则更好理解。综合网友分析来看,由于旱稻种植在山区,前期平整土地,修筑堤坝,化肥、农药等农资投入,平时除草,再加上人工成本,上山下山,“水稻上山”整体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此外,还有网友认为“水稻上山”有骗政府补贴的嫌疑。另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有网友怀疑“良田种楼,水稻上山”背后有相关利益方的推动。

  尽管官方公布的“水稻上山”有关数据惊艳,但这一颠覆性技术在业界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其中就包括农业专家和中央权威媒体。

  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每日电讯》则将“水稻上山”视为“中国式现代化之农业新图景”,文章援引有关学者观点认为,“水稻上山”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对推进我国缺水并适种地区种植稻谷,进而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需加强工作力度,扩面提质。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朱启臻曾专门发文,称“水稻上山”违背农业规律,破坏生态。

  朱启臻称,“因为毁林开荒这样的做法违背农业规律,破坏生态。这些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对破坏生态现象反应敏感。也是老百姓关心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有些人想再造龙脊梯田或哈尼梯田景观,发展旅游。想当然的成分很大,梯田景观及其文化形成,是老百姓长期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想当然一蹴而就的!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文章指出,云南“水稻上山”高产不是在农田里实现的,而是在水稻种植示范田里实现的。云南探索“水稻上山”技术是在趟一条新路,能否在另外的地方复制,是否适宜大面积推广,还要进一步实验和观察。

  大象新闻则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目前不少地区正在推行“水稻上山”,但在平原地区一些田地都存在撂荒的情况下,水稻“上山”之后,谁来种,谁愿种?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另外,“水稻上山”之后免不了要开垦土地、改良土壤。这是否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后续的农业污染怎么办?是否有引发泥石流的隐患?这样一些问题,显然不是一粒种子或一项技术能够回答的。

  本文综合经济日报、新京报、人民网、大象新闻、云南农大官网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