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生产棕刚玉,白刚玉,棕刚玉微粉,无尘金刚砂,玻璃喷砂磨料,喷砂除锈磨料等。
云南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科协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云南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全面落实中国科协等部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明显问题,坚持“科技助力、智力帮扶、素质提升、产业先导”的根本原则,以“扶技”为载体、“扶智”为主线、“扶志”为目标,引导科技主力军进入科技扶贫主阵地,发力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体现科协的担当、发出科协的声音、体现科协的力量、作出科协的贡献。
(一)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始终把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把贫困群众装在心里,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
2016年以来,省科协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先后20次直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全省各级科协组织投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500多万元,直接带动5.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4万人脱贫致富。
一是直接到定点扶贫村创新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七一特别党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群众、感怀党恩”主题教育等活动。省科协党组领导亲自为村干部和党员上党课,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感恩党中央和习的亲切关怀,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更加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
二是支部共建,结对帮扶。省科协机关支部与麻栗村9个党支部建立结对共建机制,帮助麻栗村党支部新建党员活动室,共同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实现了机关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扛起帮扶责任,对省科协挂钩的1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一户一策,按照“一次帮扶、一生亲情”的理念,建立干群血脉联系。2016年以来,省科协系统干部职员深入定点扶贫村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10次、累计人数1680人次,捐款捐物70余万元。
(二)以扶贫为主题,发挥科协工作优势,重扶智、扶志、扶技,推动“造血扶贫”
一是科技扶贫实现新突破。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行先试”项目,以“五个一”(一个农技协、一个科技扶贫服务站、一个科技培训教室、一个乡村科普e站、一个电子商务营销终端)为主要内容,建成100个科技助力脱贫示范村、100个科技扶贫服务站、123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192个农技协、125个综合科技培训教室。建成院士工作站和专家服务站151家,建立科技扶贫联系点1289个,其中“会村结合”联系村寨651个,“会企结合”联系企业262个,“会社结合”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356个。支持各州、市3200万元,建成科普小镇64个,增强了贫穷的地方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
二是产业扶贫取得新成效。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创建省级科普惠农示范村1140个,辐射带动农户15万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30%以上。实施新型主体培育工程。围绕当地特色、优势、支柱产业,重点支持农技协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共发展基层农技协3052个,成立县级以上农技协联合会171个,会员100多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30%以上,提高了贫穷的地方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素质扶贫取得新进展。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扶技”相结合,按照“三生改变三观”的思路(以转变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推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怒江、迪庆2个深度贫困自治州、88个贫困县、3539个贫困村为重点,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8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68个,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34个、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42个、农村中小学科技活动室3255个,在贫穷的地方建成科普e站420个。以云南农村致富函授大学为依托每年培训农民10万余人,招生规模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在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活动中,云南省共组织460万人次参加竞赛,占全国参赛1839万人次的25.03%,有效提升了贫穷的地方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在这一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云岭大地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典型和感人的事迹,形成了以省科协主席朱有勇院士为典型代表的云南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精神——忠诚担当、扎根边疆、情系三农、科技报国。朱有勇院士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扎根在边疆的田间地头,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把论文写在边疆贫穷的地方的大地上,被老百姓亲切称为“农民院士”,他身体力行诠释了一名科技工作人员的使命和时代担当,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二是发挥“学会+”模式。在全省科协系统推动 “会村、会社、会会、会企、会校、会医”学会扶贫模式, 200多个省、州级学会组织动员1万多名科技专家,组建120个专家服务团,持续开展35轮“科技专家助力精准扶贫”活动和150场次“百名省级科技专家下乡”、云南“三区三州”科技服务团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等活动,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服务1000多场次,受众67.7万人次,提升了贫穷的地方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力。与扶贫、就业等部门合作,开展就业扶贫专项行动,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05万人次,42.4%的贫困人口通过培训实现就业,达到了脱贫标准。与民宗部门合作,在民族地区持续推进双语科普项目,建成双语科普示范基地27个,培训双语科普人才4000多名,提高了贫穷的地方广大群众的自身素质和内生动力。
2016年以来,省科协党组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支持定点扶贫村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村种植核桃15000亩、青梅500亩、紫丹参、川续断300亩、白茶200亩,拓展了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对2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补助6500元,鼓励支持贫困户发展猪、牛、无量山乌骨鸡等养殖业,帮助贫困户扩大养殖规模,基本实现贫困户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定点扶贫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发展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0.25%降至2018年的1.65%,目前所有贫困人口实现退出清零,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
在定点扶贫村开展“一主题两革命三提升”活动。活动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按照“三生改变三观”的理念(以科学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改变农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云南建设目标,以“厨房革命”、“厕所革命”为重点,努力提升定点扶贫村群众以个人卫生和精神面貌为主体的个人文化;以科普小镇建设为抓手,努力提升以庭院美化和庭院经济为主体的庭院文化;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对国家、民族、祖国、共和国的认识,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感恩、对共和国的维护。让人民群众在提高生产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在转变生活方式的同时,美化环境、净化心灵;在摒弃落后生存方式的同时,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实现美丽乡村和美丽人生的共建共赢。
2020年为认真贯彻习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推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部署,全面完成云南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以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办学点为主要阵地,以科技扶贫工作需求为导向,面向贫困家庭,尤其是对“两留人员”(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实施“定点、定向、订单”式精准培训,使有劳动能力的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2项脱贫致富实用技术和技能。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布局,重点解决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通过采取项目资金无偿补助、扶贫合作社资金互助、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资助、经济实体入股分红等手段,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整合现有科普资源,面向农村居民开设电视、广播和报刊科普栏目,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络进行科技信息的精准推送,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在贫穷的地方的推广和转化运用。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围绕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明显问题,坚决打赢云南脱贫攻坚战。
扫一扫加好友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