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生产棕刚玉,白刚玉,棕刚玉微粉,无尘金刚砂,玻璃喷砂磨料,喷砂除锈磨料等。
导语:近段时间“水稻上山”引起热议,一位云南农业专家团队进行的实验中,最高亩产达到了788公斤每亩,超过原有种植产量400公斤,这么大的好事却爱网上骂声一片,究竟为何?
“退林还耕、水稻上山”都是为了应对中央要求的粮食一定要保持在1.3亿斤以上,也还是为了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冲破,因而把树砍了、开山造田,保障粮食安全。
网络是有记忆的,在去年一条爆火的短视频中,有一位来自云南的小伙发布了一则节奏感很强介绍家乡的视频,即:“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相信大多数网友都有印象,毕竟有很多明星大腕争相模仿。
那么这则爆火的视频与水稻上山有啥关系呢?根据新闻报道,在3月22日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到泸水市上江镇蛮英村开展水稻旱作技术培养和训练,当地有100多人参加了水稻上山培训。也就是说“水稻上山”就是在小伙的家乡云南泸水市实施的。
之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水稻上山”引起热议,则是因为朱有勇院士去年与他的研究团队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水稻旱地种植,在收获后统计的产量是最低亩产634公斤,最高亩产788公斤,远远的超过了原有的产量,让很多人包括农民都认为不可能。
高产水稻农田我们都知道只在几个地区,但是要说在山上人们大多不信,更何况是水稻旱作?然而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所种的农田却是有不一样的,水稻上山是需要有条件的。
在3月22日的培训中有人提问,“在蛮英村开展‘水稻上山’靠谱吗?优势在哪里?”
朱有勇:蛮英村海拔低和降雨量大的优势,符合水稻旱作栽培条件。只要科学种植、管理,你们可以放心在玉米地里种水稻。
也就是说水稻上山不是随便一座山就行的,要在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雨水多、当地湿度大有保水能力的旱田里才能实现水稻旱作,常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海拔在1700米以下等多种条件形成,而且这788公斤是在试验田中的最高产量。然而这样的地方是极少见的,也是极其有限的。
其实“水稻上山”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很多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都有,也就是我们说的的梯田,广西、云南、湖南、广东等地的山区山上种水稻很是常见。但是现在又推行退林还耕、水稻上山为何骂声一片?
近段时间网络上一直有大量机械砍树退林还耕、开山造田的视频,被造成一大片一大片,层层叠叠的梯田,仅是目测就知道这样的农田在护坡、保水、保肥等多方面都具备条件,因而认为这样的农田不要说增产到788公斤,连保本都不可能。
开山造田花费的是巨额成本,而一亩地的年收益能够有多少钱?更何况这样的农田真的有人种?能赚钱?要知道现在多数山上的农田早已撂荒,不仅是因为种地赔钱,还有因为无人耕种,为了推进城镇化,大多数的山区青壮年早已不住在山上,因为山区的荒地可以说是一大片一大片,现在都无人耕种,难道改造以后的水稻上山就有人种了?无疑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耕地上山、退林还耕,为何能够大行其道而且被很多专家地方政府推崇?这就要说我们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国家为保护耕地划定了基本农田红线,然而为满足房地产用地以及工业生产厂房用地,就变成了良田建楼、耕地上山,把耕地补在了山上,现在水稻上山亩产788公斤,于是就有不少人开始打起假借水稻上山实现占补平衡的主意。
这些人不考虑粮食有没有人种,不考虑因开山造田对环境能够造成的破坏,只考虑良田能卖多少钱,能够增加多少财政收入,当然会引得骂声一片。
而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开山种田、越开越荒,粮食安全,难有保障,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清楚,只是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扫一扫加好友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