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米乐m6平台 > 其他系列
产品介绍发布时间: 2023-11-13 来源:其他系列

  原标题:时隔一年再度体验iPhone 11 Pro,圆滑时代的落幕大戏?

  它没有极致的全面屏设计,甚至连国产厂商都不再进行跟随。也没有百瓦的充电功率,但它却是去年乃至iPhone 12系列发布之前其他厂商一直在对标的手机,也是让我重回iOS生态的一部机型。

  我依然记得去年苹果发布iPhone 11系列之后的众生相,有些人在抱怨万年不变的刘海,也有人对着机身的精湛工艺感叹不已。确实,尽管受到Face ID 的限制导致外观饱受争议,但苹果总能将设计做成最有质感的样子。

  苹果给iPhone 12 Pro的宣传语是「自我再升级」,而让于我对于换新产生犹豫的原因,正是前代出色的总实力。况且,iPhone 11系列也许是苹果最后一代随机附赠充电头和耳机的手机。

  从iPhone X开始,苹果的设计就没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用户的审美疲劳也来到了一个阈值,其实在这一点上,苹果也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彻底转变。

  而且,这些一直在延续的设计,往往一开始就是足够好的。例如在iPhone X上率先采用的COP封装工艺、大幅提升整机质感的 PVD 工艺的不锈钢中框,可能为数不多有些落伍地方的就是正面的刘海,但这也受限于3D 结构光的存在。

  在今年疫情大流行前,3D 结构光,也就是 FACE ID 一直是我认为最好用的解锁以及支付方式,其不断提升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让其在参与工作时能够实现「无感」。如果想把刘海拿掉,那3D 结构光这一苹果寄予很大希望的交互方式性也要被放弃,这显然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实现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苹果一直以来的做法,那就是延续家族设计。几乎每次的新设计语言苹果都会持续用个两三年或是更长时间,一种原因是苹果在行业的特殊地位。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供应链和唯一的生态系统,让其可以在如今激烈的市场上保持相对独立,直至下一个设计周期到来之前不断地打磨眼下的产品。

  同样,这句话也贯彻了这部手机的方方面面。在背部,和X到XS系列的换色等于换代不同,11系列带来了全新工艺制成的背板,那就是如今流行的AG磨砂工艺和至今无人超越的一体成型背板。

  能用一个零件做好的,绝不拆分成两个。苹果是将一片很薄的玻璃,通过将凸台以外的部分整个削薄的方式,做出这个玻璃盖板的。

  再通过 CNC 来塑造整体形态,后续用隔离喷砂将玻璃处理成整体磨砂、局部高亮的表面效果。在一块玻璃上实现两种不同的质感,看似简单,却是即烧钱、也费力,但也耐磨、抗指纹,且一体性十足。

  尽管我一直有带壳使用的习惯,但在闲暇时,总会偷偷将壳摘下来把玩好一会儿。

  而在镜头的排列上,苹果采用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方式来进行设计,以至于被网友们戏称为「麻将」后摄。在当时,这个设计无疑是一个异类,但实现「焦段无缝变焦」的基础,正在于此。

  除了芯片和算法以外,硬件的布局也是极为关键的,它会同时影响到软件开发的工作量以及设计的具体方案的取舍。

  这种布局,可以让三颗镜头尽可能地靠近彼此,同时确保三颗镜头互相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是最大限度减小三颗镜头之间视差的最佳数学模型,也是实现全焦段无缝变焦的硬件基础。

  它们之间能形成三组两两一组的关系,实时地互相校正视差、色温、白平衡等等这些信息。

  如果采用一字摆开或L型的布局,那么视差所带来的软件开发量和芯片的实时计算量会因此大幅度提升。在如今的大部分多镜头手机上进行变焦显而易见,在达到切换镜头的倍数时,会出现画面的错位和明显的白平衡变化。要实现iPhone这种三个焦段之间流畅的无缝衔接,显然它们都不是合适的布局。

  美丑是主观的,工艺带来的精致感则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感受出来的。况且这代iPhone发布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又有多少厂商能够在这方面实现超越呢?

  从手机摄影这个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苹果和三星的拍照能力常年位于前列,甚至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随着近年国产厂商的逐渐兴起,都不约而同的将拍照作为第一升级点。

  高像素、大底传感器、焦段范围广的影像系统,几乎成为目前的国产旗舰机型的标配。在出门旅游时,iPhone也因潜望式长焦镜头的缺失经常压在箱底,对于拍摄而言,国产旗舰更能让我满意。

  ·超广角,iPhone 11 Pro虽然视野较广、畸变相对控制的也不错,但受传感器大小和缺少夜景模式的影响,使用场景严重受限。

  ·主摄方面,依旧是传感器大小,和安卓相比那就更没法看了。而且在绝对像素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实拍样张放在一起丝毫不占优势。

  ·再就是长焦镜头,也许是最好的2X人像镜头,但在当下国产旗舰机型都将潜望式长焦镜头作为标配的今天,也显得比较吃力。

  在视频录制方面,iPhone却一直走在前面。随手录制一段4K 60帧的视频,其防抖性能和画面裁切程度都是任何一部手机没法比的,所以其一直以来带被称为最适合拍「vlog」的手机。如果落实到日常使用中,再问一下iPhone的拍照真的落后了吗?

  相比现在手机越来越接近天花板的拍照,更让我在意的,是在大部分时间里能不能让我轻松的获得眼前的事物,而在这一点的体验上,iPhone依然是手机摄影的教科书。

  借着苹果对硬件的这份「执着」,国产厂商早已在镜头硬件方面实现了超越。而且在越来越成熟的算法加持下,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的拍照上限也慢慢变得高。尽管苹果多年来一直靠着1200万像素镜头获得可靠的成像素质,但谁又不想画质再好一点,应用场景再多一点呢?

  在以往,Pro和Pro Max两个定位的机型除了在屏幕大小和电池容量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苹果给这两个型号的定位,是在一致的专业性的基础上,进行大小的区分。而今年12系列却有了变化,除了上述的区别以外,Pro Max的主摄和长焦的素质都有了进一步提升。

  库克的刀法越来越精准,小手用户直呼内行的mini、改头换面且仅160g多一点的12,又或是彻底跟12 Pro拉开差距的12 Pro Max,都有各自的受众,而高不成低不就的iPhone 12 Pro,销量也大概率在系列中垫底。

  是,从Mini到Pro Max,各个型号的定位更加明确了,并且12的产品力通过对屏幕的升级也提上来了,与Pro的差距也仅仅剩下材质和一枚长焦镜头,还有苹果毫不在意的内存。而这些,也是通过20多g的重量换来的。

  如果将iPhone 12 Pro单独从系列中拿出来,它也是一部进行常规升级的新品,有亮眼之处,但绝对谈不上惊喜:

  况且,在5G网络的引入和电池容量缩减的情况下,iPhone 12系列的整体续航水平相较上一代有了明显的缩水。要知道,现在尽管电池技术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但国产厂商早已换了个车道,在快充方面不断发力,不出意外在年末百瓦快充会出现在慢慢的变多的旗舰机型,甚至下放在次旗舰机型上。

  首先,MagSafe 充电器利用吸附的方式,首次在手机上实现了移动无线充电。虽然功率远不及国产厂商,但这种实现方案却要比座充或是常见的无线充电更为合理,这是否预示着苹果已经走出了无孔化的第一步?或许在将来,手机于别的设备的数据传输也会以这种方式实现。

  再者,按照近年来「平板先行,进」的产品策略,我们是不是能大胆猜测,在后续的产品中刘海会被取消,进而与iPad Pro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其实这一点,在今年的iPad Air 4上就已经漏出了一些苗头。它虽然更像iPad Pro了,但其并没有将3D 结构光引入,而是采用了电源键指纹方案,这就留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

  统一各种类型的产品的设计风格,是苹果近年来一直乐此不疲的事情,因此手机端重回直角中框设计在iPad Pro 2018发布之后就已然成了定局。但变化,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的牺牲。在摸过12系列之后,机身整体更轻、边框收得更窄了,但握在手里,我却感受到了握持手感上的退步。

  设计是要服务于产品,而不是为了改变,直角边框带来握持感的大打折扣,让我产生一个疑问: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一部很不一样的iPhone?

  但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国内又将会流行起一股新热潮,直角边框又会给市场打上一剂肾上腺激素。流行是一个轮回,从乔布斯在2007年发布第一款iPhone开始到现在,苹果不断在用全新的工艺来复刻经典,让其成为一次又一次的设计风向标。

  也许这次我还会换新,但是考虑到功能性上的缺失,意味着我也只能舍弃手感上的愉悦来换取体验上的完整性,唯一的选择也只有6.7英寸的iPhone 12 Pro Max。反观被「差别对待」的iPhone 12 Pro,谈不上好坏,但总觉得心里不舒服。

  可能在几年后苹果新品发布会上,或许又能看到手里这部iPhone 11 Pro的影子呢。